《阅读取向、阅读方式与阅读类型》学习心得


作者:张兰芳 发布时间:24/10/30

自九月始,我一直在慢慢读《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这本书,目前已读到第一章的第四节,下面我就第一章第三节《阅读取向、阅读方式与阅读类型》,谈一点儿我自己的理解。

一、阅读取向

第三节的开头这样写到:阅读取向是研究语文能力和语文能力测试的首要问题。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先保证阅读取向是正确的,然后才能明了研究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研究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如何测试等一系列课题。

王教授根据国外学者区分出的4种读者类型,海绵型、磨砂玻璃型、过滤袋型、钻石型,把阅读取向分为常态、异态和变态。

常态的阅读取向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读者采用的,阅读目的一般与作者所采用的语篇类型的功能相一致。我是这样理解的:简单地说就是,用小说的知识来阅读小说,用诗歌的知识来阅读诗歌,用散文的知识来阅读散文。循着作者表达的意义读下去。这种阅读取向是尊重作者和作品的,这种阅读取向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时必须遵守的。我觉得在这里王教授还是说得比较笼统,即使是常态的阅读取向,很多专家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也不尽相同,这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深入探究。

异态的阅读取向,是基于合理的目的、任务而选取的阅读取向。它是高度职业化的,一样的阅读内容,不同职业的人来读他们的阅读取向不一样,当阅读者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阅读文本时,这时阅读取向就是异态的。

变态的阅读取向,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读者对文本的曲解。在教学中一定要警惕这种现象。比如读法布尔的《蝉》,阅读任务应该指向或者生动的说明,和有条理的说明思路,而不应该是以欣赏好词好句的心态来读文本。常见的就是阅读《老王》,如果阅读只是指向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那就是变态的阅读取向。这一篇散文应该重在分析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晰在教学中,要保持常态的阅读取向,把学生带到正常的阅读天地,让学生学会阅读。

二、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和阅读取向是高度一致的,不同的阅读情境中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只要看阅读目的和阅读取向。如果他们不一致,那么阅读将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三、与语篇类型的对应关系。

从文中抽取出一句比较重要的话:“阅读取向、阅读方式与语篇类型三者有着较紧密的对应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选择合适的阅读取向、阅读方式。我感觉关于语篇类型的分类,王君老师做得比较好,读她的《王君创新教学十一讲》,可得到很多启发。

四、阅读取向、阅读方式与语篇类型的交集构成了阅读类型。

所谓交集,就是它们共有的特性,它们的某些特性重合时,可能就形成了某种阅读类型。

阅读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标准不同,分类也比较多。书中列举了很多类型,看得我眼花缭乱,也记不住。我觉得还是先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理解就好,等到用时再细细研究也行。书要用着、读着效果才好。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不同的书意味着不同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式、方法。这体现为个性化的阅读类型的区分。

读完这一节,我的问题也来了,那么多个性化的阅读类型区分,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不同的人,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区分阅读类型呢?按照哪一个标准比较好呢?这些都是我比较糊涂的,也可能在后面王教授会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