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的是《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的第二章,第二章则聚焦于阅读教学的任务和路径,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包括唤起和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等。同时,也探讨了文学鉴赏教学的路径和“读写结合”的路径。
第一节: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2.对比其他学科,指出课文的特性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概言之学生面临的学习对象是课文,学习任务是这篇课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及与认知情感融汇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3.讲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语文经验小学表现在生字词,初中体现在字词语句段落篇章以及文学文章乃至文化等。因此有两个学习任务:一是丰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语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二是丰富拓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4.讲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中介,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课文的链接。主要有两个事项:一是找准链接的点,即确定教学内容,明了学习任务。要明确谁读,读什么。二是设计链接的通道即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环节和步骤,包括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因此阅读教学绝不是平铺直叙、字词句篇面面俱到地讲课文,阅读教学也不是学生多读几篇课文而已。因此让我感受到:
①学生是阅读主体,无论是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始终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老师要注意是学生在阅读。阅读教学不是语文教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阅读之前之中或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应该有明显的变化。
②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是这篇课文,学生要获得的是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必须把握三点:一是阅读教学以课文的理解感受为界。教师在教学中的延伸或许有必要,但它与阅读教学无关。二是阅读教学一般不需要语文教师在文本之外再做延展,尤其是在“思想感情”方面。三是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来自与语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
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一些视若无睹、听而不闻的内容,学生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有很多种方法。寻常的办法是教师做背景介绍或知识介绍。比如借助实物、图片等其他媒介;有时可以插入体验性的活动。对认知性比喻的喻体缺乏感知,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的严重缺失,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
2.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路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知识和技能。
3.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对一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与学生已经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这样的课文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是一条较好的路径。在分享和交流中相互触发,教师择机点拨,学生往往能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加深、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种路径在具体教学中有贯通有交叉,重要的是教师要清晰地把握一篇课文教学的主要路径,应根据学情选择一条为主要路径,并择机采用其他路径。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把课文当“定篇”教。定篇课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熟读经典,透彻领会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素养。
2.把课文当“例文”教。即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与这篇课文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可以是当作学习“客体知识的例子”,随文教知识,也可以是学习写作的例子。
3.把课文当“样本”教。基本上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的路径。带学生欣赏的味道。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归类总结。这类教法很独特,学生带着问题问老师,引发思考,交流探讨,问题解决了,文章也就读懂了。
4.把课文当“用件”教。由这篇课文引发去做其他事情或者用这篇课文做与它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
5.把课文当“引子”教。特指“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小学阶段有显著进展,中学课标中的课外推荐读物与课内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隔绝的,这种情形要改变,把课文当引子教,有助于打通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的链接,应积极提倡。第三节是读写结合的路径有两条:写作介入阅读(以写促读)写最后为的是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扩写改写续写;阅读延伸写作(以读促写),主要目的是写作,如高考作文,仿写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