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圆》,拉开了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序幕。将近一个月“圆”的学习,从认识圆、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再到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发现:一路的学习之旅,孩子们的动手操作、猜想验证、推理演绎,都促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和思考。
带着自己教学中的感悟,我再次细读了贲友林老师的《寻变》一书,重点品读了“《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教学与思考”这一课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的一节练习课,课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了一份研究学习的材料。
贲老师设计的这份学生研究性学习材料,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易出错、有挑战的题目。课堂上,当老师首先出示一位学生收集的题目图片后,引导学生猜想出题同学的问题,在几位同学相互提问后,贲老师又引领学生要相互倾听,在前一位发言同学的基础上进行关联性的思考提问,从而推动学生聚集问题本质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学生在结合题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贲老师引导学生要在合适的时间推荐自己认为最合适的题目,这其实也就是教学生更深度地关注、思考题目内在的结构,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学习。
一节练习课,看似只练习了“大圆套小圆”“圆与长方形”两道大题,实际上,学生在每道题的分析中,都把和题目相关的同类题、变式题、易错题融入进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在“大圆套小圆”一题中,学生发现:不仅仅是两个圆,而且是任意多少个圆,只要它们的直径和等于大圆的直径,那么它们的周长都是相等的。由此,又有学生想到,半圆里面画若干个小半圆,如果小半圆的直径和等于大半圆的直径,那么小半圆的弧长和等于大半圆的弧长。在此基础上,有学生说如果弧长都同时加上直径,则所有小半圆的周长和等于大半圆的周长。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样一道题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思维如同花苞骤然绽放的状态,也让我感受到了课堂中惊喜、幸福的时刻。其实,我们的学生,远比我们预想的更加有思考力!
那么,在一节练习课中,究竟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呢?贲老师为我们做了如下引领:
课前,贲老师为学生准备的研究性学习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题目,也带着自己的想法走进课堂。贲老师通过研读学生的材料,了解学生收集的问题,并从学生的分析与解答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疑点、误点、薄弱点,从而在练习课中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与练习。
一.让学生自主性地练
练习课的题源,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他们会浏览数学书、练习册以及各种教辅中的相关题目。他们知道,要选择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那些看似很难、其实不难的题目,那些方法多样的题目,那些解法特别巧妙的题目,那些题目还可以变化、可以再改编的题目,那些一看感觉不会、对自己有挑战的题目……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就是思考这道题目练习了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无疑,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不一定都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想,是练习过程中需要强化的。
二.让学生结构性地想
每位学生带着自己收集的题目走进课堂,在课上某个问题呈现之后,要能主动发现自己的题目与正在研讨的题目有联系,并能在当下的题目研讨结束后,适时向老师和同学推荐自己的题目。这一环节,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与全班探讨,题目本身固然有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主动发现其中隐性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练习,不求全,而求“联”。
三.让学生生成性地学
课,需要预设,但难以完全预设,这是课堂的魅力所在。一节课,应该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对话中来。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在倾听、思考;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在听了之后是否有补充、纠正、归纳、肯定、赏析;既要关注哪些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还要关注有多少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课堂内的交流,重在建立具有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性以及建设性的互动方式。
总之,贲老师这节让学生不“被练习”的练习课,为我们生动课堂的研究、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思考。且行且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学习的真正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