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之风盛行,班主任多举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外小北区 艾文卿


作者:艾文卿 发布时间:23/03/07

现在学生攀比现象严重,几乎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富豪名单”,学生通过生日礼物、手机、零花钱等进行相互攀比。虽然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但是班主任每个学期都会从学生身上没收几部手机;学生举办生日聚会风气严重;开学时,同学们讨论过年收到多少红包……严重的攀比现象甚至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小梅从小就喜欢和别人攀比,在与同班同学攀比过程中,他总有一种自卑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没用。父母认为小梅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们省吃俭用,试图满足他的需要,给他买最好的,但经济条件毕竟有限,小梅的需求也无法全部满足,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小梅患上了精神障碍,他出现了自卑、焦虑、妄想等症状。如果父母只懂得盲目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到一定的程度不能继续满足他们的需要,小孩会产生心理上的差距,这对未来的发展毫无帮助,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不良攀比之风有重要的意义。

攀比心理从哪里来呢?首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意味着个人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正处于高度重视自我评价的阶段,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导致比较行为的因素之一。第二,构建自尊的需要。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主要表现在自尊的层次上。中小学生往往通过物质手段来满足自身对自尊的需求。虽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济能力不同,但他们对自尊的需求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导致了恶性的攀比行为的产生。第三,从众心理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压力是指个人在感知、判断、信念和行为方面自愿与大多数人达成一致,以寻求行为准则,克服对偏差的恐惧,增强群体归属感。学生往往处于群体环境中,为了获得团体的认同,学生在使用消费品时往往以大多数人为目标,这也是促使比较行为的一个因素。网络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容易与学生比较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会用衣服、鞋子、手机和其他物质载体来满足他们的虚荣感,也有孩子在虚拟世界中找到认同感和关注感,并通过大量的金钱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孩子们不成熟的心理往往导致盲目攀爬、迷失方向、嫉妒、自卑,甚至出于欲望选择偷窃。第四,家长的物质奖励刺激学生的攀比。目前,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制度中,家长往往采用经济奖励令儿童过早受到影响。学生攀比心理也受儿童学习过程中激烈竞争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有很大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不需要寻求另一种平衡来消除沮丧感。

班主任作为一名特殊的、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应该承担起学生克服比较心理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以身作则。作为教育者,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形成比较意识,不过分注意物质,不过分追求名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应该明白,他们是学校环境中最亲近学生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老师看作是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应该以勤俭的言行引导学生。由于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利用积极的例子改变学生的比较心理是很重要,正确鼓励学生,学生喜欢被表扬,讨厌批评,但表扬不是一种可以被滥用的手段,教师应该学会欣赏作为引导学生向善的工具,而不让学生把它们攀比。同时,鼓励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怀,从而感到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尊满足,从物质满足转化为精神满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第三,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如果教师因学生本身的喜好或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而对学生有不同的待遇,这会导致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保持自尊和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没有巨大差距,从而减少比较行为的发生。

班主任要在课堂学习中树立核心价值战略。班级集体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解决学生攀比问题十分重要。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在课堂上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形成课堂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要从比较与竞争、物质与精神、外表与灵魂等方面考察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发挥多重评估策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智能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和数学智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单一评估,转化为多元发展的评估,使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最后,发展主题教育是班主任解决中小学学生对比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主题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比较现象来确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比较特点来确定,并且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适时地进行。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走向良性竞争。考虑到以知识、能力和道德为基础的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这种比较的主要目的是积极和值得鼓励的。这种竞争激发了个人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很多班级都设计了记分表,学分制和减分制,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而定,这表明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竞争的态度,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掌握学童的自尊心,改变他们对穿戴和消费的喜好,转化为对学习、技巧、毅力、良好习惯的进取心。鼓励学生与自己作比较,把过去与现在、今天与昨天、本月与上个月、本学期与上学期作比较。一些学校每周对“进步之星”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各种激励,精神上得到满足。孩子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到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在比较过程中,关键不在于别人如何,而在于你如何在昨天、并在不断超越现状的基础上与自己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可以是渐进的,孩子的自信会增长,从而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超越他人。利用孩子的比较心理来鼓励他良好的发展。将儿童与他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当时的儿童在心理上有竞争的倾向,希望达到同一水平或超越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思想,并将其与学习、能力、意志、善良的行为进行比较,正确引导孩子努力学习,大胆追求,这将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保持“平常心”。在父母的各种鸡娃上和现在一些媒体的宣传下,他们总觉得要在各方面赢得他人,包括一些跟自身努力无关的外在物质条件,都要和别人竞争,这是他们缺乏信心的心理补偿。家长和老师应该教导学生爱与理解,教育学生爱自然、爱劳动,增强他们感知爱的意识和能力,从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幸福,例如鼓励儿童自己制作玩具、节省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小额开支等,从自身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其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有效地解决与攀比有关的心理问题,教师、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应在教育领域采取积极措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首先,是坚持积极节俭的心理教育引导。第一,坚持运用理性的心理咨询方法说服人;第二,面对不平衡的心态,教育辅导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营造节俭心理教育氛围,通过各种社会传播媒介,在学校和家庭营造道德文化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节俭活动。第三,开展节约社会实践活动,教导学生理性消费方法,在节俭实践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节俭消费的思想和方法。其次,以主题研讨会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研讨会过程中不断思考、组织,学会在组织反思研讨会中慢慢改变比较心理;此外,教师亦应定期安排家长接受教育,定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改变对儿童的态度;最后,教师亦应耐心处理学生的培育和学习问题,以及进行额外的相关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

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以身作则。 目前中小学攀比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孩子更关心物质而非精神。为了扭转孩子们反常的比较思维,学校和家长必须共同努力。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来进行消费;在鼓励孩子的同时,父母要经常通过精神鼓励来替代物质方面的奖励。此外,家长不应太频繁地与学生谈论实际问题,让学生简单地形成“努力学习,你会有好工作、好生活”的观念,家庭和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攀比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问题,是学生典型的问题,它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成长的影响有关。为了解决学生比较的问题,我们在多方面进行调节,开展主题教育、多方面评估、核心价值观宣传等多种活动,相信这样下去,学生的自尊心会得以满足,自信心会得以提高,学生能克服和防止产生自卑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