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孩子,假如是你的孩子


作者:艾文卿 发布时间:22/06/29

寒假,有幸拜读了贲友林老师的《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这本书,此书主要讲述了贲老师从“成长历程”“思想概述”“课堂实录”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反映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读完之后,关于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建构方法,我学习到了很多,但这本书,相比教书方法,更吸引我的,却是贲老师大家般的育人智慧。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以往,我也只能靠说教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多多举手,但是效果却不能持久,而贲老师,会在开学第一课,告诉学生,“上课举手,是思考的标志。举手,不一定就能发言,但是举手,是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了信息:我思考了,我有想法了,我有疑问了,我有话要说。”而对于特别喜欢发言的同学,当老师总是不点他时,却又特别懊恼,甚至觉得老师不公平,不喜欢他,久而久之,干脆就懒得举手了,这种情况在班上也不少见,以往只能浅显的告诉学生,“我们也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好吗”,可是,小小年纪的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上学期,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耍了不小的性子,我想,还是因为跟学生的沟通不够深入吧。而贲老师则会亲自邀约这样的学生谈心,并告诉他:”因为你很优秀,所以老师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给了学习困难的同学,而此时,你的优秀,更在于你的“不说”,因为你不说,给了其他同学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你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谦让。”除此之外,贲老师还会告诉学生:“学习是会出错的,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但是,聪明人会认识自己的错误,聪明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老师希望你,做个聪明人。”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我一直想说却又表达不清楚的智慧,于是,我便有了个大胆的想法,不如趁着开学,给给生写一封信,来一次深入的交流。

接着,我便在开学前一个星期开始动笔,信的开头表达了对学生的思念与喜爱,中间说了一些平时想对学生说却又说不出来的话,融入了很多书中学习到的智慧,为了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在信的结局,我还写到:“过去的日子里,艾老师可能批评过你,呵斥过你,甚至还向你的家长打过报告,请不要放在心里,无论何时,我都一定是那个希望你越来越好的人。”就这样,在开学的第一周,我将80封信,神秘的交到了学生手里,满还期待着他们的回信。

终于到了周一,不出意外,我收到了80封回信,每拆一封信,都像施了魔法一般的带我走进他们特有的儿童世界。有个很不自信的小女孩,成绩不出众,从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她在信里,清楚的回忆了她是在什么时候、那节课上、因为那句话,从一开始的自信阳光到唯唯诺诺,到最后不敢说话,看完,我不禁背后一凉,所幸,在信的结尾,她写到:“看了您的信,我知道了学习是会出错的,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不用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谢谢您”

另一位男生,在信里写到:“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从没跟您说过几句话,学习也不出众,但是您记得吗,在一次数学考核中,您奖励我一只钢笔,从来都没舍得用,我十分感激,这个周末,我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只钢笔送给您,虽然不是大几百的,但这是我的一份小小心意,请您务必收下,后面我也会继续努力。”果然,那天午休起来,在办公桌下发现了这份神秘的礼物,我以为这是家长的意思,特意打电话询问,孩子妈妈说,她也完全不知情,并表示惊讶与欣慰。我不禁感叹到:“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爱,一个被爱的人,才更懂得爱别人与感恩。”于是,我便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

像这样的故事,在信里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同时也在深刻反省,作为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师可以成就一个学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学生,如此一来,我们的责任与担当,绝不只是教书,更是育人,专业致胜和心中有爱才是好老师的标准。

最后,以贲友林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局,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就是“思想者”。“教书匠”更多的是画地为牢的知识,而“思想者”更多是把知识转化成素质的追求和智慧;“教书匠”关注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思想者”关注的是教学任务如何以更富有内涵、更高质量地完成;“教书匠”看中升学率的提高,“思想者”更多的是将升学率纳入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尽管,我们做不了教育家,但我们追求思想家的脚步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