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不害怕!——宜昌外小(北区)国旗下讲话


作者:郑翔伟 发布时间:21/05/17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1801班张煜晨的爸爸张璘,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站在这里。

13年前,在场的同学们应该都还没有出生,2008年5月12日,中午14点28分,我正北京中关村的一座大楼的19层上班,我突然觉得头有点晕,再一看窗帘在晃,和一个武汉的同事互相望了一眼,其他人都还没反应过来,我俩就一起飞快地冲出会议室,从消防楼梯跑下了一楼。事后同事们都说:湖北人就是聪明,反应就是快,就是有点太怕死了!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要跑下19层楼吗?

对,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8万多人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于是,每年5月12日,既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也被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深切缅怀遇难者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思考一下: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办?《疯狂原始人》这部电影同学们看过没有?原始人家庭的爸爸有一句台词:永远不要不害怕,是个不错的答案。这里的“害怕”不是说恐惧退缩,而是要心存敬畏。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我和同学们聊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对灾难危险绕道而行”。下牢溪同学们应该都去玩过,2018年7月14日,18位游客在天气预报要下暴雨的情况下,仍然组队到下牢溪游玩,突降暴雨后山洪爆发,道路被淹,被困深山,汽车瞬间被山洪冲的无影无踪,多亏消防员、警察前后10个小时的救援才没有人员伤亡。其实如果他们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要下暴雨,就取消游玩计划,乖乖呆在家里不就没事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主动避开可能发生的灾难,对危险绕道而行,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扩展一下,像蹦极、翼装飞行这类活动,都有不少发生事故受伤甚至死亡的例子,是否一定要用人身安全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刺激是值得思考的,毕竟生命如果发生错误,没有订正的机会。面对可能的灾害危险,永远不要不害怕,惹不起躲得起,我们绕道而行。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遇到灾难危险不惊慌”。就在这个五一假期,5月3日,福建福州的一个小区内,一名13岁男孩因电梯故障被困,在撬开电梯门钻出后,不幸坠亡。其实电梯出现故障停运时,轿厢内与外部的空气是连通的,不会产生缺氧或者窒息。如果这个男孩不是撬门逃生,而是想办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原地等待救援,就不会发生悲剧了。这就告诉我们:在遇到灾难危险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要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或者等待救援。有一个有些出人意料的统计,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困后,男性希望靠自身的力量尽快脱险,结果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却没等到救援;而女性一旦被困,啥也不想,休息等待救援,结果保存了体力。当灾难危险真的来临时,永远不要不害怕,不要冲动、不要蛮干,沉着冷静地设法脱险。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多积累防灾减灾知识”。拉丁美洲有两个国家,一个叫海地、一个叫智利,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一场7级大地震,约30万人死亡;两个月后,3月17日,智利发生了8.8级大地震,破坏性可能是海地大地震的100倍,却只有不足1000人丧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除了智利人口密度较低、房屋质量很好等原因,智利人普遍拥有很强的防震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的地震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小朋友从小就学习面临地震如何自我保护、逃生自救,也会参加地震演练,遇到地震就会减小伤害。比如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在家的时候地震了,是躲在厕所里安全?还是躲在客厅里安全?此外,像在我们宜昌,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我们更应该要多学习这方面的防灾减灾知识。在平时没有灾害危险的时候,也要记住永远不要不害怕,要多多积累如何应对灾害的知识,遇到灾害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刚才就是我的国旗下讲话,再总结一下: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永远不要不害怕,能遇见的要主动避开、真遇到了也不要惊慌、平时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同学们,今天放学回家后,把我说的这些,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看看他们觉得我的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