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1505林世昊家长《有目的性的阅读》


作者:周怡 发布时间:20/11/23

 有目的性的阅读

东区1505班林世昊家长 冯萌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写作。到了六年级,孩子们的阅读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可是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好像书读的并不少,为什么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无话可说了!虽然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一样的,但也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我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孩子可能也遇到过。在我看来,有目的性的阅读是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这个问题。

一、有目的性的阅读名篇名段,并模仿其创作

写字,要描红;绘画,要临摹。描红,可以依照字帖,写出间架结构匀称的字;临摹,可以从别人画的图画中学习绘画的技法。同样的道理,作文可以模仿,只要模仿得法,可以从范文中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写作方法,可以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大文豪钱钟书《围城》中的至理名言“围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就源于法国的一句谚语:“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手法来自于《史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著名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实际上是化用了“庚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文豪大家尚能如此,同学们更能效仿了!

因此,多读并背诵一些经典的名篇名场面,有意识的摘抄一些经典优美的句子,这样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灵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模仿,并不是抄袭,模仿是指学习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有方法可学可练的。

二、模仿全篇文章的写法。

例如朱自清的《春》用五个画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春天的美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学会从多个角度、多种场景、多个阶段等来写景、叙事、写人。模仿了文章中一些经典的句式。例如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不必说……更不必说”的句式用于一些景物的描写,往往能为文章增色不少。片断的模仿,集中、具体,比起全篇的模仿,便于学习,易于见效。例如经典的排比句、比喻句、描写人物形象的段落等等,这些句型、描写的句式,往往就是提升作文品质的重要因素!

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哪一篇文章的写法可以借鉴,哪一篇的片断可以学习,哪一篇的语言可以吸收。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你把范文的写法和语言拿来为你写的文章所用,这样的“拿来主义”就是是正确的模仿。

当然,依葫芦画瓢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模仿是为了不模仿,过渡到创作。在模仿的过程中注意这个原则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三、有目的性的阅读一些言简意赅,贴近生活的短文。

我一直以为读小说尤其是大家经典,一定要反复读,它提升的是你思想的深度。但有时候孩子读小说往往只关注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并不能体会文字的深意,更不会关注小说的结构、布局以及行文的技巧。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推荐孩子读读小品文、散文、游记、小小说、杂志(尤其是艺术、科学类),这些文章往往不会太长,有的甚至短小而精辟,对于孩子拓展视野、积累素材大有裨益!

我大儿子昊哥最近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的单元作文题目是:______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常见的半命题作文。我觉得这样的题目往往容易写得空洞无物,满篇口号。昊哥有个习惯,写作文前,喜欢跟我讨论他的想法,让我帮他理清思路,低年级的时候大多是我在告诉他该如何入手、如何行文、如何有重点讲而不记流水帐!到了高年级,我主要担任的角色就只是听众了!

他跟我讲了一个“微笑先生”的故事,这是他在刘墉先生一本书里读到的,他虽然不记得具体是哪一本了,也不记得标题,但那个有趣的故事显然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他的作文就由这个“微笑先生”的故事开始讲述了“微笑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篇作文后来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类似刘墉先生这样的深入浅出、言简意深的哲理散文、小品文这样的文体,以及适合他们年龄段读的杂志,大多是以小见大,文约事丰。讲述的事情有平时我们都可能遇到的事情,更有一些作者特别的经历。这样文章就很适合他们这个年纪去读,阅读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就会无形中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所见所闻,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即拓宽了他们视界的宽度,又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就不愁写作文时无从下笔、抓耳挠腮了!

以上谈到的两点,不论是模仿借鉴还是搜集素材,其实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孩子有目的性的阅读,不仅仅让他们读他们想读的书,更要引导他们读一些能快速运用的书;不仅让他们读一些具有树立他们正确价值观世界观,深化思想作用的经典小说、大部头;也要读一些短小精悍,或幽默或精辟或生活的文章,来填充他们的素材库。

有时候目的性可以帮助我们短期内更快更有效的完成一项事情,正确把握这种阅读的功利性,对于磨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