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思与行


作者:外北-张莉 发布时间:20/11/04

说起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似乎是每位教师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当我拿到这个话题之初时,我也在想:人人都会,天天都要做的事情,有什么好讲的。可是后来一深思,不对,既然没什么好讲,那到底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一样吗?为什么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笔触来进行分析呢?于是,我开始静下来自己思考: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格式是怎样的?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设计?

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考之后,我又对身边的老师进行了采访,大致有了这样一个结论:教学设计,不就是教案吗?天天写,参考教学案例就行了;十年没写过教案了,我们现在只设置任务单,即学案;教学设计,就是除了我们平时写教案的那些环节以外,还要有自己设计的意图分析;教学设计,相当于平时备课写的教案,只是一学期只能细细研究一两节课。平时大多写的是简案……

经过这样一些调研分析后,我发现,平时我们老师真的缺乏对日常一直做的工作的细致思考,为什么做?怎么做等认知不规范。教育学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行为不一致。认知上的误区,过于关注教学内容知识,忽略了教师的课程知识,教学方法知识……缺乏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任务的系统谋划和具体措施。

结合这些思考,我打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进行阅读。整本书先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核心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分析,接着从课程标准、教材研讨、教学方法、教学类型及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再基于不同领域、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课堂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的相关思考,详细而深入,以致于让我这个工作了20年的老教师,不禁重新审视自己,也同时审视我们所面对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开始走进课堂?我们有没有在大脑里对自己的学科建立整体的联系就开始上课?想到这些,后背不禁冒汗。于是,用整体的思想,在教育的“应该”与“可能”之间寻找突破口,将教学设计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之间相结合,关注并重视作为专业素养的养成,能独立设计一份基于课程标准的完整教学设计。做到低起点,高提升,将枯燥的理论具体化。

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思考,我重新审视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设计,对数学教育的思考。接下来,我将自己的体会整理出来,从三个方面来和大家进行分享:

一、为什么进行教学设计?

1.时代发展的需要

(1)课改的深入,教育领域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

(2)课程改革关注有效课堂实施,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基本功大赛中占比很重。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实践;是实现教师反思、提升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3.课堂生成发展的需要

 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设计在《辞海》中的解释之一: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它有目标和预案两个要素。

教学设计是在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和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包括目标和预案两个要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学科教学设计,指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引领下,通过分析一学期、一单元、一节课的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以及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我认为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它主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 。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我再次回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发现主要包括六部分: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素材分析、研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策略手段、评价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进行完整教学设计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进行设计呢?

“迪克—凯利模型”正好符合我对教学设计的整个解读过程:

于是,我以《确定位置》这一课为例,按照教学设计的整个流程,进行了系统思考:

1.学习背景分析(包含课标、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下面的图片分别呈现的是我对教材的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区分,其中也研读了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是改善教学行为、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

2.学习目标制定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撰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精确分析的基础上;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观察的。

对于现在的教学来说,教师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因此,我们所写的教学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目标时一定要把握以下四要素: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等,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根据这些要素,重新设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经历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抽象过程,体会数与点的一一对应性。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严谨与美。

3.设计教学环节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每一个环节要有目标意识,设计的环节要与目标匹配。要围绕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细化教学活动和素材,在整个教学过程“抓大放小”,突出对学生情况的预设,要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有调整的余地和空间。PPT课件的制作是将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和细化的过程,尤其是对重要教学活动的指导和主要素材的展示。

《确定位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环节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多种方式描述位置;自主探索,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分析思考,加深数对有序性理解;联系生活,拓展数对应用价值。

4.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最后,我想说课堂没有彩排,永远现场直播。通过阅读学习关于教学设计的书籍,我希望,也会在未来一直提醒自己注意,宏观把控整体结构,让我们的课堂在预设中体现出老师的独具匠心,在生成中迸发出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在预设与生成中激情共舞。